乡村振兴应知应会基本知识
1.脱贫后“四个不摘”指什么?
答: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施行时间是什么时候?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共十章七十四条,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是什么?
答: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4.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国之本;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5.乡村振兴工作机制是什么?
答:国家建立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
6.“五个振兴”指什么?
答: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
7.乡村振兴要走好哪“七条道路”?
答:一是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二是必须巩固和完善乡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三是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
四是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五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六是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
七是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8.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答: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乡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乡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9.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10.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四个优先”是指什么?
答: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对推进“三品一标”,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作出明确规定,“三品一标”指什么?
答:“三品一标”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12.《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如何规定?
答: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能力,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帮扶长效机制,持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动态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3.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明确划分哪四类村庄推进乡村发展?
答:集聚提升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搬迁撤并类村庄。
14.村庄规划的编制原则是什么?
答:一是坚持“多规合一”,规划引领。
二是坚持节约集约、保护优先。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四是坚持村民主体、开门规划。
15.村庄规划如何实现“多规合一”?
答:充分整合原有的自然村建设规划、村土地利用规划等乡村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包括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林业规划、旅游规划等),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指导村庄保护、建设和发展。
16.村庄规划编制要形成的“三图两书一表一民约”指什么?
答:“三图”:指村域综合现状图、村域综合规划图、自然村规划图。
“两书”:指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
“一表”:指近期建设项目表。
“一民约”:指村规民约。
17.“四乱”指什么?
答:指清理整治河湖管理范围内乱占、乱彩、乱堆、乱建等“四乱”突出问题。
18.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村庄1档八条标准是什么?
答:一是有指定的垃圾堆放设施,禁止垃圾乱排乱放;
二是人畜实现分离,禁止人畜混居;
三是有户厕或公厕,满足如厕的需求;
四是畜禽粪污入坑,禁止随意排放;
五是房前屋后沟渠水塘全面清理,村庄无黑臭污水;
六是物件柴草码放整齐,无残垣断壁;
七是有清扫保洁制度,村庄干净整洁;
八是有维护村庄卫生环境的村规民约。
19.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五必拆”指什么?
答:闲置畜圈必拆、临时建筑必拆、危旧空房必拆、废弃烤房必拆、违法建筑必拆。
20.防止返贫“三类监测对象”是哪些?
答: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
21.贫困监测重点关注的对象有哪些?
答:重点关注以下10类农户:
一是转移性收入占比超过40%的家庭。
二是家庭劳动力系数≤0.5的家庭(家中有重度残疾人、无劳动力或只有一个弱劳力、半劳力)。
三是家中有1个以上劳动力但由于客观原因无产业覆盖、零就业的家庭。
四是家中有1个或以上大病重病病人、慢性病患导致年度自付医疗费用负担过重或丧失主要劳动力的家庭。
五是家中有2个或以上孩子在非义务教育学段就学的家庭。
六是家庭经济基础薄弱,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经济收入每况愈下,且现居住唯一住房是土坯房的农户。
七是因不可抗因素发展产业失败,家庭生产经营出现亏损导致收入大幅减少的农户。
八是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重大疫情等突发事件导致收入大幅缩减或“三保障”无保障的农户。
九是16周岁以下且无法定监护人、60周岁以上且无法定赡养人的农户。
十是有重度残疾人、有失能老年人口、整户无劳动能力等其他特殊原因造成特殊困难的农户。
22.不得纳入监测对象的情形有哪些?
答:识别时有下列情况的不得纳入监测对象:
一是有家庭成员或户主的父母、配偶、子女为国家公职人员的。
二是有家庭成员任“村三委”干部并定期领取薪酬的。
三是识别前1年内购买价格3万元以上享受型机动车的(用于发展生产、运输用途车除外)。
四是在城镇拥有自建房或购买商品房、门面房以及其他经营用房的。
五是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公司、企业并实际开展经营活动的。
六是种植、养殖大户或雇佣他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
七是为享受监测对象帮扶支持,故意分户、并户,不符合监测对象识别条件的。
八是空挂户或为套取帮扶支持将户口迁入村组的空挂人口。
九是死亡人员、服刑人员、失踪人员、与户主不共享开支或收入的人员。
十是优亲厚友、弄虚作假、徇私舞弊、信息失真以及其他不符合监测对象识别条件的人员。
对有以上2---5种情形但因家庭重大变故导致生产生活严重困难、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要深入调查核实、细致比对分析、综合研判开展识别,避免政策“一刀切”。
23.初选对象的发现渠道有哪些?
答:五种发现渠道:一是农户申报;二是入户走访;三是行业部门平台比对筛查;四突发应急响应预警;五是其他渠道。
24.监测对象确定的程序有哪些?
答:村级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召开村组干部会议评议,报乡级审核、县级比对确定后逐级公示,公示无异议后再进行逐级公告,并及时录入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
25.“一二三”行动具体指什么?
答:“十四五”期间,云南省将以实施“一二三”行动为工作主线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一”是指抓“一县一业”,“二”是指聚焦种业和电商“两端”,“三”是指提升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水平。
26.云南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四个专项行动”指什么?
答:指“一平台三机制”。
“一平台”是指政府救助平台;
“三机制”即:产业帮扶全覆盖机制、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帮扶机制、扶志扶智机制。
27.“百千万”“十百千”工程指什么?
答:指“十四五”期间云南规划建设100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1000个精品示范村、10000个美丽村庄和玉溪规划建设10个田园综合体、100个精品示范村、1000个美丽乡村。
28.玉溪定位要建设“一极两区”指什么?
答:滇中崛起增长极、乡村振兴示范区、共同富裕示范区。
29.华宁县发展定位“一都两区三基地”指什么?
答:指将华宁建设成为云南华宁国际陶都、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文旅康养融合示范区、全国特早熟优质柑桔产业基地、西南风电设备制造全产业链基地、云南绿色磷化工产业创新基地。
30.华宁县乡村振兴发展目标是什么?
答: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达到1.6,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明显高于经济增速,建成1个示范乡镇和3个示范自然村,形成一套可推广借鉴的乡村振兴经验,与全市同步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2022 年,华宁县乡村振兴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以上;绿色食品牌打造初见成效,形成年产值超1亿元、具有明显区域带动作用的领军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家以上;年产值超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5户以上,力争每年新认证“三品一标”1—3个;建设大型综合性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1个以上、南盘江沿线、滇越铁路沿线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以上,创建现代农业旅游和乡村旅游A级景区3个以上,围绕泉、橘、陶三张名片打造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
到2035年,全县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与全市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成为华宁县的特色品牌,高原特色农业结构更优、农民生活更为宽裕,城乡发展差距显著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的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魅力宜居乡村基本实现。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全面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