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宁县水利局潭泉资源普查情况报告
一、普查基本情况
华宁县潭泉资源丰富,是自然造化的馈赠,也是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华宁县人民政府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加大潭泉资源普查力度,编制保护名录”列为10件惠民实事之一。同时,也是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督办的重点议案。
为做好此项工作,我局一是成立了华宁县潭泉资源普查工作小组。编制了《华宁县潭泉资源普查工作计划》,组长杨钢书记(现由魏红军副局长接任),副组长水政股股长李伟,组员宁州街道水管站王云站长、盘溪镇水管站王洪站长、青龙镇水管站钟树萍站长、华溪镇水管站普贵洪站长、通红甸乡水管站许斌站长。水政股牵头,各水管站负责辖区内的普查工作,普查成果报水政股。二是2016年3月31日召开了潭泉资源普查工作会,安排第一批工作经费5万元。计划6月底完成华宁县潭泉资源初步普查,包括名称、位置、流量、水温、开发利用情况等。计划12月底完成重点潭泉(流量0.1m3/s以上或其他重要潭泉)的流量、水温、水质测验以及一般潭泉的流量、水温测验。
目前潭泉资源初步普查基本完成,列入目录的潭泉共计708口。其中,宁州街道办226口,青龙镇237口,通红甸104口,华溪镇49口,盘溪镇92口。灌溉面积9.21万亩,生活供水人口18.64万人。出流量在0.1立方米/秒以上的7处,按照泉水温度划分,分为温泉和冷泉两类,综合水量、功能等分述如下:
(一)主要温泉
1.象鼻温泉。位于华宁县城南10公里的龙洞河畔,因位于象鼻岭而得名。其出流量为0.07立方米/秒。水温39℃~40℃。属碳酸泉。泉水含有偏硅酸、锶、锂等21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经国家质量监测部门化验),属珍稀矿泉水。具有两大功能:一是可用于洗浴,有健身除疾功效;二是水质优良,可供饮用,有益人体健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红塔饮料公司开发为饮用水而畅销省内外。温泉四周景色秀丽、环境清雅,是我县的主要旅游景点。饭店、商店、泳池等各种设施配套健全,建有集旅游、休闲、运动、公务为一体的象鼻山庄。
2.盘溪温水塘。位于盘溪镇温水塘村南,村因泉而得名。泉水自石隙中涌出,流量0.23立方米/秒,筑有30平方米的露天浴池,水温30℃,水质清净,能去垢除疾。引池水灌溉,宜于种植柑桔和冬早蔬菜。
3.通红甸温泉。位于通红甸村小婆佐河边,泉水从石灰岩洞中喷涌而出,年均出流量为0.03立方米/秒,水温高达60℃。是县内第二大温泉,出水点相隔30米有冷泉汇出,景观独特。属硫磺矿泉,富含硼、钠、锶等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开发旅游事业,通红甸乡政府出资,在小婆佐河边建起大、小浴池、旅馆、餐厅等,是我县又一温泉旅游开发区。现由一心堂集团统一开发已初具规模,是继象鼻温泉后的又一旅游热点。
4.青龙镇温泉。位于青龙镇鸭蛋村,水温35℃,年均出流量为0.01立方米/秒。建有浴池,是当地居民洗浴的场所。
(二)主要冷泉
1.七犀潭。俗称盘溪大龙潭。位于华宁县盘溪镇东缘挂榜山脚。距县城52公里。发源于弥勒县境内,系暗河出露地面,长10余公里,地下水源充沛。潭区径流面积371.3平方公里。其中,本区内径流面积为0.3平方公里,外区371平方公里。属云南省出水量最大的龙潭,多年平均出流量5.35 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年出流量1.69亿立方米,且水质优良,是盘溪镇20000居民和江东片区9597亩土地的主要供水水源。七犀潭水域面积共5330平方米,最深处68米,蓄水量86000立方米。经多年自然生成和人工绿化,植被覆盖较好,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2013年6月,玉溪市东片区暨三湖生态保护水资源配置应急工程实施。该项目是我市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程水源地即为七犀潭,年引水量7013万立方米,供水对象为华宁县城、通海县城、江川县城、抚仙湖周边及红塔区中心城区。设计引水流量为2.5立方米/秒,年引水量7013万立方米。截至8月底,完成投资17.34亿元。工程建成后,每年将为我县带来1200万元的水资源费。
2.恩永泉。又名海眼泉,俗称大龙潭。位于宁州坝西南4公里的恩永山脚下,泉因山而得名。泉出于数米高的巨石下,泉水长年清澈见底。枯水季节出流量为0.41立方米/秒。清乾隆年间,砌石埂成池,水域面积为700余平方米。平均水深3米,最深处8米。建有南北两条灌渠,可引灌宁州坝子南端王马、沟埂村农田2500余亩,同时解决高寨750人的生活用水困难。余水汇成恩永河,入宁州大河。
3.龙洞泉。又称“春雷古洞”,为宁州八景之一。属龙洞河二级源头,位于华宁县城东4公里阳暮山脚,为典型的岩溶水区,出流量为0.33立方米/秒,水质清甜可饮,属优质饮用水源。四周生态环境保护完整,有较好的旅游开发潜质,目前承担周边农业灌溉用水和纸厂等工业用水功能。
4.响水龙潭。位于青龙镇马鹿塘村大石丫口东面冬瓜林村梨树坪北侧。出流量为0.4立方米/秒,是当地灌溉和饮用水源。余水顺沟东流,汇合其它涧流形成响水河注入南盘江,目前响水河建有响水一、二级电站。
5.龙珠泉。位于华宁县宁州镇东缘的龙珠河中。泉水从南北两岸涌出后汇于龙珠河心,形成旋涡,出流量0.304立方米/秒。誉为“二龙戏珠”,为宁州八景之一,是华宁县县城供水工程的水源地,直接关乎县城用水安全。
6.印月泉。又名浮月泉,位于华宁县城西冲麦村旁。出水量0.005立方米/秒。泉水托起潭底白沙,月映潭中,又名“西沙映月”,属宁州八景之一,是县城周边休闲旅游的一大景点。
7.龙井湖。位于青龙镇西南拖白村旁,泉水自岩隙中涌出,形成近1万立方米的潭池,出流量0.04立方米/秒,清澄碧绿,并有“独眼鱼”的民间传说
8.玉泉山泉水。位于青龙镇斗居村委会玉泉山小组,出流量0.5立方米/秒,水质清冽,可直接饮用,是青龙集镇的主要供水水源地,玉泉山水水质好,无需经过任何处理措施,可直接饮用,备受群众喜爱,但是玉泉山水源点多年上报水资源保护项目未果,现每年由供水站出资0.8万元,青龙镇政府协调经费1至2万元进行环境保护。
9.葡萄井。位于华宁县城城西北普佐村, 葡萄井呈月牙形,弦长约9米,深2米,出流量0.02立方米/秒,泉底出水点众多,形若葡萄,极具旅游开发价值,目前主要承担玉珠水泥厂的供水任务。
二、主要做法
华宁县潭泉资源丰富,是自然造化的馈赠,也是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为全面保护和提升水环境质量,确保全县潭泉水环境安全,我县通过源头截污和建立水源地保护长效管理机制等措施,扎实开展潭泉水源地保护工作。
(一)加大投入开展重要水源地综合治理。继续加大保护工程投入力度,2014年投入1511.47万元,实施华宁县盘溪大龙潭周边生态保护治理工程。通过面山绿化、工程措施有效隔离、加强点面治理,凸显保护和景观功能,各种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为玉溪市东片区暨“三湖”生态保护水资源配置应急工程的供水水质安全构建了天然绿色屏障。其他潭泉也投入了大量资金实施保护治理,其中,恩永泉投入35万元、印月泉投入406万元、龙珠泉投入10万元、龙井湖投入150万元、玉泉山每年投入2万元。
(二)注重建章立制,实现管理常态化。我县专门成立大龙潭管理所,负责工程管理、调度运行、安全监测和维护。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及时研究制定了管理办法,建立了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
(三)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等“三条红线”制度,明确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和排污口设置原则,对不符合审批基本原则的坚决否决,从源头保障潭泉水源地水质。组织完成二龙山水源地保护区划听证,正在开展安全保障达标试点建设。
(四)将重要水源地纳入规划。龙珠泉已纳入华宁县水源地达标建设实施方案,估算投资210万元。王马大龙潭、印月泉、响水龙潭等主要潭泉已纳入水利十三五规划水源地保护治理,估算投资1831万元。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潭泉管护机制不健全。潭泉保护尚未建立行之有效和持之以恒的保护措施。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投入较少。当地民众保护意识不强,在水源点附近毁林开荒,乱堆乱倒,导致部分水源点水质下降,出水量减少,甚至干涸。
(二)潭泉利用率不高。我县潭泉清澈甘甜,符合饮用水标准,且有较多的历史人文积淀,是不可多得的珍稀资源。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综合有效开发和利用,潭泉主要功能局限于人畜饮水和生产灌溉,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旅游价值。
(三)保护治理资金不足,难以对潭泉进行全面综合治理。目前除盘溪大龙潭实施生态保护治理外,其他潭泉尚未系统性地开展,保护治理措施不到位,没有从根本上采取有效保护措施。
(四)部门联动性不强。潭泉开发保护涉及水利、环保、林业、农业、旅游、建设等多个部门,相关部门协调配合不够,一定程度影响保护治理效果。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将进一步加大对全县潭泉的保护力度,加强对潭泉流量、水质监测,严禁在水源地及其上游采砂、采矿和建设有污染源的项目,全面建立我县主要潭泉的保护区,并严格按照规定对各级保护区实施有效管理。同时,强化部门协作,积极争取潭泉保护治理开发的项目和资金。弘扬泉乡文化,合理利用水资源,适时开发,创造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