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宁殡葬改革工作推进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建议
华宁县从2013年推行殡葬改革工作以来,先后投入6481.73万元殡葬设施建设资金,建成县殡仪馆、万安公墓和5个乡镇(街道)公益性公墓及92个农村公益性公墓,建立墓穴23157个。2017年以来已在全县辖区全面实现了“四个”100%的目标,彻底改变了千年土葬的传统陋习。2018年1-9月,全县火化遗体946具,火化率达到100%、骨灰100%进入公墓安葬;发放火化补助373.9万元、减免火化费与遗体接运费68.88万元。
一、存在问题
随着殡葬改革的不断深入、殡葬业务的拓展,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不断变化,华宁在殡葬改革工作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大。由于县、乡财政困难,殡葬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一是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缺口资金大、管理维护不到位。二是建设规模小、墓穴少、使用年限短。比如甫甸社区公墓,占地3.5亩,一期投资33万元,建有墓穴114个,现已使用78个。三是服务设施滞后。大多数公墓没有配备管理用房、公共卫生间、停车场地等附属设施,进入公墓的道路硬化率较低,给群众带来不便。
(二)公墓审批缓慢,办理审批手续难。自2013年殡改以来,全县先后建成1个经营性公墓和5个乡镇(街道)公益性公墓及92个农村公益性公墓,目前万安经营性公墓和5个乡镇(街道)公益性公墓及92个农村公益性公墓还没有通过林地和土地审批,尚未取得公墓经营许可证。
(三)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县殡仪馆现有从业人员14人,除5名正式事业编职工外,其他为聘用制合同工。殡仪馆各项业务都与逝者遗体打交道,工作辛苦,容易感染,但没有配发工作服,没有提成及奖金,尤其是聘用制合同工每月扣除五险外只有2900元的工资,难以养家糊口,工资偏低,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职工队伍的不稳定。
(四)惠民补助县级财政难以承担。近两年来,华宁每年死亡人口为1250~1300人,每年仅发放火化补助县级财政就要支付420~450万元,县级财政难以承担。
二、建议
(一)加大殡葬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力度。目前,华宁殡葬改革正处于巩固提升的“爬坡过坎”关键期,由于华宁经济基础薄弱,财源结构单一,收入的增长与支出的需求不相匹配,收支矛盾十分突出,建议上级继续给予华宁政策、资金的支持和倾斜。
(二)切实解决公墓审批及办理难的问题。殡葬改革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民生工程,涉及土地、林业、发改、民政等多个部门。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协作、综合施策,围绕公墓审批及办理难的问题,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健全规范管理的联席会议、联合执法和会商等长效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好涉及殡葬基础设施建设中土地、林地等问题。建议市委、市政府适当放宽公墓建设用地政策和增加用地指标,督促土地、林业、发改、民政等部门适当放宽政策。要求尚未取得经营性公墓许可证的公墓建设单位按照申报程序,在今年12月底前完成申报审批等工作,以确保公墓建设的顺利实施。
(三)建立激励机制。殡葬改革工作是一项特殊性的工作,从业人员常年值班值守,无节假日和双休日,每天24小时面向社会提供火化、接运、美容、化妆、悼念等殡仪服务,工作量大,职工长期接触遗体,染上疾病的风险高,面对家庭和社会的舆论压力非常大。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如特殊岗位津贴等。
(四)健全完善惠民补助政策。鼓励文明节俭生态的祭祀方式,切实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在对特殊困难群众实行遗体接运、火化免费和火化补助外,建议市委、市政府统一制定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激励机制,建立普惠型的殡葬惠民政策,对实行海葬、树葬、花葬、草坪葬、立体存放和不保留骨灰等节地生态葬的群众给予一定的奖励,以确保2020年全市节地生态安葬比例达35%以上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