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是华宁县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战略时期,是华宁县与全市同步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华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根据《中共华宁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华宁县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空间秩序的战略谋划和总体部署,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编制和实施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一、 “十二五”规划任务圆满完成
“十二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群众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深化实施“工业强县、农业稳县、生态立县、科教兴县、旅游活县”五大战略,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全县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一)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扎实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建设,构建工业发展平台,培育市场体系,强化投资拉动,全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新型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园区经济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商贸服务业持续发展,消费势头日趋活跃,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顺利完成,县内生产总值、人均县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招商引资额、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个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综合发展实力得到全面提升。
华宁县“十二五”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 指标名称 | 计量单位 | 2010年绝对值 | 2015年完成值 | 年均增长% | 翻番 |
1 | 县内生产总值 | 亿元 | 33.3 | 70.2 | 13.7 | 1.1 |
2 | 人均县内生产总值 | 元 | 15918 | 33213 | 15.8 | 1.1 |
3 | 工农业总产值 | 亿元 | 42.2 | 83.3 | 14.6 | 1 |
4 | 工业增加值 | 亿元 | 8.4 | 17.6 | 15.9 | 1.1 |
5 | 地方财政收入 | 亿元 | 2.7 | 4.25 | 9.5 | 0.7 |
6 | 规上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6.9 | 38.7 | 41.2 | 2.5 |
7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7.8 | 16.2 | 15.7 | 1.1 |
8 | 招商引资 | 亿元 | 11.4 | 43.6 | 30.8 | 1.9 |
9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16113 | 28881 | 12.4 | 0.8 |
10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5177 | 10651 | 15.5 | 1 |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26.9:30.3:42.8调整为2015年的24.4:29.4:46.2,非烟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9.6%,非公经济比重达50%,优势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农业粮经种植比例为三七开,经济作物种植比重五年上升10个百分点,烤烟、经果、蔬菜成为强农富农的三大支柱。工业单一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先后有蓝天重工年产400套风电塔筒、上海电气年产400台风力发电机、康宏球团年产120万吨氧化球团、活发磷化2×1.25万吨黄磷等一批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建成投产,发展形成装备制造、冶金铸造、陶瓷建材、生物资源加工、磷化工、新能源六大产业,工业园区建成面积4.6平方公里,五年新增入园企业21户,达68户,亿元企业增加1户。商贸服务业规模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
(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路网、水网、能源网、互联网基础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县乡交通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县城南过境路、华盘二级公路盘溪联络线、澄华公路、抚仙湖环湖公路华宁段、分盘公路等交通主干道建设完成,县城客运站迁建投入使用,全县完成乡村公路改造567.6公里,境内公路通车里程达1747.4公里,实现了城际高等化、乡际水泥化、村际通畅化的目标。农田水利基础不断夯实,糯节河水库新建、各纳甸水库除险加固、南盘江盘溪段河道治理、龙洞河治理等一批重点工程完工,玉溪市东片区暨“三湖”生态保护水资源配置应急工程(华宁段)主体工程完工;实施人畜饮水工程475件、烟区水利项目22个,新建小水窖7397口,改造中低产田地12.7万亩。能源开发强度增大,500千伏宁州变、220千伏泉乡变、110千伏恩永变、磨豆山风电场、禄丰水电站、老独寨水电站建成投入运行,大丫口、将军山风电场开工建设。信息化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宽带乡村”试点工程顺利实施,“数字华宁”建设稳步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稳步开展,县内移动网络、电信网络实现全县行政村全覆盖。
(四)城乡面貌不断改善。全县城镇化率达42.13%,县城绿化率达40.55%,人均公共绿化面积达8.9平方米,成功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城镇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县城环城北路、园山路、西市街建成通车,县城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填埋场、供水改造工程投入使用。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青龙镇、盘溪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宁州一号、华城盛景、同心花园等大批房地产项目竣工,全县建成保障房3280套,城乡居住条件大为改善。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为重点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强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7450户,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管理工作加强,乡村垃圾收集清运设施配套趋于齐全,农村面貌大幅改观;宁州冲麦村、青龙来保康村被列为国家第三批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宁州洗澡塘村、青龙塘子村等5个村被命名为玉溪市宜居村庄。以通红甸乡整乡推进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工作顺利完成,“雨露计划”等信贷扶贫措施全面实施,五年共投入扶贫资金3.2亿元、脱贫3.2万人。
(五)生态建设不断加强。 “生态立县”战略深入实施,“七彩云南·华宁保护行动”全面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取得明显成效,荣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启动了省级生态文明县创建工作。重视重点景区、重要水源地、森林植被管护,加强森林防火监管,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2.83%(林业普查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成效显著,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89.92平方公里,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22100亩,退田还湖1242亩,沿湖面山禁止放牧,径流区禁止畜禽规模养殖,划定禁养禁牧区59.6平方公里;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达100%;玉珠二线、三线烟气脱硝,康宏球团烟气脱硫,黄磷尾气热能利用等工程完成,14户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玉珠水泥3.2×52米干法旋窑生产线淘汰拆除;抚仙湖东岸华宁段拆临拆违工作全面完成,抚仙湖东部片区水污染治理与清水产流机制修复(华宁段入湖河道综合整治)、沿湖重点村落环境综合整治和测土配方施肥等9个“十二五”规划工程项目顺利完工;启动“仙湖卫士”行动计划,面山绿化全面展开,抚仙湖东岸持续保持Ⅰ类水质;南盘江、龙珠河、龙洞河、青龙河等河道治理成效明显。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华溪镇)、省级生态乡镇1个(通红甸乡)、绿色学校11所(省级3所、市级8所)、绿色社区7家(省级2家、市级5家)。
(六)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五年新增城镇就业9050人,培训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11414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以养老、医疗等为主的社会保险体系和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户供养、贫困学生救助等为主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全覆盖。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和“三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公共教育资源整合初见成效,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上线率达93.2%以上。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相继实施了校安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学前教育、“美丽校园100”等项目建设,共实施项目建设364个,新建校舍115868平方米,加固B级危房18785平方米、C级危房137176平方米,改造闲置校舍64873平方米,排除D级危房45500平方米,总投资约2.8亿元。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新农合参合率达98.4%,城乡居民就医难问题较大缓解。全面推进精神卫生、艾滋病、麻风病等疫病防治工作。卫生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县、乡村医疗服务设施逐步改善。计划生育成效明显,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爱国卫生运动和红十字救助工作顺利开展。文化体育事业日益繁荣,配套设施逐步完善。体育综合训练馆、文化馆厢房投入使用,文笔塔主体工程完工;“两馆一站”全面免费开放,广播电视“村村通”持续推进。《华宁县志(1978-2005)》出版发行,彝族“五三腔”和“华宁陶器制作技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市场监管不断加强,文艺创作更加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多姿多彩,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残疾人事业、民族团结、工、青、妇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二、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但必须清醒看到还存在不少问题,与全市同步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依然艰巨。
(一)经济总量小。2015年县内生产总值总量排全省第64位,处于全省发展的中间水平。县内生产总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列全市“一区八县”第7位、第7位。现有的产业发展,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潜力不足。
(二)基础设施薄弱。以交通、水利为核心的基础设施条件与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公路建设不足且等级低,通畅性差,物流成本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水利化程度和水资源利用率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薄弱。
(三)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主导产业规模小,产业链延伸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三产发展不足,文化旅游产业带动作用不明显。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支柱产业尚在培育之中。
(四)发展要素瓶颈亟待突破。重大项目储备不足,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国土开发空间受限,节能减排压力较大,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
第二节 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
(一)国际经济环境新趋势为县域发展带来新机遇。“十三五”时期,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合作共赢仍是主基调,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全球科技和产业变革步伐加快,新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新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产业分工正在形成,为华宁拓展新的增长空间,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二)国内经济发展新常态为县域发展带来新机遇。随着国家“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推进,全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为华宁对外开放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三)玉溪经济建设新举措为县域发展拓展新空间。随着玉溪实施“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创新活市、开放兴市”四大战略,建设“三区一港”、现代宜居生态城市,将带动各县区交通、城镇、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等服务业的更快发展。玉溪各县区同步实施“六城同创”,将拓展华宁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新空间。
(四)华宁现实基础和发展现状具备跨越发展条件。通过“十二五”的努力,华宁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更加突出,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和条件,有利于华宁在更高起点上谋划推动改革发展,如期实现与全市同步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面临的挑战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外部环境发展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华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一)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挑战。当前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外部世界存在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内部又面临经济结构调整期与增速换挡期的双重压力。“十三五”期间,国内经济增长已经进入中高速的新常态,随着经济结构进入深度调整期,华宁内需增长乏力的压力也将不断增大。
(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挑战。面对新常态,谁能够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中取得突破,谁将赢得发展竞争的主动权。华宁县如何实现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实施创新发展,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面临着巨大考验。
(三)县域之间发展竞争的挑战。为实现新常态下经济社会的新发展,全省各县(区)纷纷采取各种对策措施,提升科技、产业、人才等方面的竞争力,增强经济发展能力,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华宁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对外开放等方面将面临着地区之间竞争的新挑战。
(四)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挑战。“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冲刺期,华宁将与全市同步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着政府转型更加紧迫、解决民生问题任务更加艰巨、维护社会稳定形势更加严峻,与全市同步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多重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