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华宁县财政局全力做好“十三五”规划收官和“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脚踏实地、乘胜前行,紧紧围绕工作目标,不断强化征管组织收入,依法理财严格管理,突出重点改善民生,深化各项财政改革,落实各项财政政策,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十三五”工作回顾
(一)财政收支规模显著提高。“十三五”时期我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18.98亿元,较“十二五”时期增收3.88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26倍,年均增长5.1%。“十三五”期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累计完成85.05亿元,较“十二五”时期增支29.4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53倍,年均增长5%。
(二)支持经济运转更加良好。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共减税降费1.46亿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兑现各项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支持产业调整升级;持续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和市场活力。2020年我县金融业存款为85.69亿元,比2015年增加15.4亿元,增长1.22倍。2020年,银行存贷比为75.24%,比2015年提升20.8个百分点。同时,经济的发展,为税收的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持,辖区税收由2015年的2.33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75亿元,年均增长3.6%,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由2015年的63%上升到2020年的84%,提高了21个百分点,收入质量显著提升。
(三)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十三五”时期,县财政局始终坚持民生导向不动摇,坚持“三保”兜底不松懈,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民生难题,民生支出累计完成66.67亿元,比“十二五”期间增加24.66亿元,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8%,“民生财政”得到进一步体现。“十三五”以来投入扶贫专项资金4.31亿元、实施扶贫项目138个,3226户10572名建档立卡户实现全面脱贫,1个贫困乡镇19个贫困村全部摘帽出列,“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全面实现。五年来实施项目394个,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保、交通等重点项目支出13.3亿元,主要用于农村公路、青龙河治理、小箐水库、矣则河水库、雨勒冲水库、农村人口安全饮水工程等项目,财政民生保障机制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增强。
(四)风险管控更加有效。“十三五”期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市上的决策部署,统筹处理稳投资与防风险的关系,采取“开前门、堵后门、优结构、降成本”模式,逐步建立了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限额控制和预算管理,积极化解存量,有效降低债务风险。“十三五”期间化解政府债务9.5亿元,债务率由2019年的202%降为148%,由橙色预警变为黄色预警。加强金融风险预警排查,注重源头预防;面向基层,强化宣传教育;各方积极履职,团结协作,形成了打击合力,推进非法金融案件办理,降低了发生县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系数。
(五)财税改革更加深化。“十三五”期间,县财政局始终坚持优化服务,不断改进工作方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迎接新机遇新挑战。预算收支管理不断规范。推行“零基预算”,编制三年滚动平衡预算,完善财政预算资金执行制度,做好预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深入推进预算绩效评价。镇街财政体制改革逐步推进,财政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深化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改革,实现财政支付、清算业务的无纸化办公,完成政府采购云平台的建设,不断规范预算单位政府采购行为,有效提升财政资金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压减运行成本。
四、“十四五”工作 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衔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启我国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期。财政作为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做好“开源、节流、盘活、争取、规范”五篇文章,认真答好“十四五”财政改革发展新答卷。
(一)积极培植财源,确保财政收支稳定增长。在巩固传统财源建设的基础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培植和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绿色磷化工3个百亿级产业和建筑建材、纸制品加工业、绿色新能源、生物医药加工业、高端装备制造业5个十亿级产业,推进新兴产业扩量、传统产业提质,促进产业互补融合,夯实财政持续增收的基础。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机构职能,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稳定既有税源、开辟新税源、继续向上争取支持,强化非税收入管理,大力盘活资金、资产、资源,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县财政收入年均增长5%,财政支出年均增长5%。
(二)强化绩效管理,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深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压实预算单位主体责任,强化结果运用;强化财政管理监督,严格预决算、三公经费信息公开,主动配合人大、审计等监督部门开展审查,提升财政监管实效;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切实发挥国有企业在我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中的骨干和带动作用。按照公共财政取向,不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坚持支出有保有压,在兜牢“三保”基础上,对重点工程、重大项目等资金支出根据推进改革的需要和确需保障的内容统筹安排,优先保障,保障项目前期经费和产业发展扶持资金投入,坚持厉行节约,严控行政成本等一般性支出,加强“三公经费”管理,集中财力办大事。
(三)统筹安排配置,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完善财政扶持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整合政府资源,突出重点,优化配置,注重效果,积极支持主导产业、服务业发展,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扶持作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抢抓机遇,积极做好项目的争取工作,为全县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运用PPP模式吸附各种社会资金,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全县经济稳定增长。
(四)积极履职,深入研究财税政策走势。密切关注国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动向,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确保财政体制平稳运行。提前应对、抢占先机,主动适应国家投资政策和财税政策调整,强化项目库建设,争取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五)创新理念,科学理财,增强公共财政保障能力。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和全面推进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有资产管理等各项改革。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大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不断完善支持高质量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全力做好重大项目资金保障,确保重点项目按期推进。突出重点和民生,优化支出结构。
(六)强化风险意识,防范化解财政运行风险。加强政府债务管理,严控债务规模,积极筹措资金化解存量债务和历年欠拨专款。有效防控地方政府债务,做好做实化债方案,健全常态化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置潜在风险,严禁政府违规举债。用好专项债券资金,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优化投向结构,扩大支出范围,做好项目储备。面向基层,强化宣传教育,强化日常监管,增强地方金融机构合规经营意识,维护地方金融稳定。持续保持全县防范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的高压态势,守住不发生县域性风险、不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