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华宁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按照“强基础、调结构、抓龙头、促增收”的思路,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粮经比例达到38:62,“三棵树”发展稳步推进,实现丰产增收,蔬菜产业迅猛发展,实现总产量184042吨,产值2.6亿元,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发展较快的新布局、新优势,主要表现在:
一、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
(一)第一产业稳定增长,在GDP中的份额下降
近几年来,华宁农业生产继续保持持续稳定发展态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2005―2011年全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发展指数逐年加快,2005年为109.7%,2011年为120.6%,平均发展速度为113.8%,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在绝对值不断增加的同时,占全县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有所下降。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31.71%下降到2010年的27.31%,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由2005年的31.7:28.1:40.2调整为2010年的27.3:32.9:39.8,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二)农林牧渔业快速发展,种植业地位显现
县委、县政府把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着力点,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在抓好烟、畜、果、蔬生产的同时,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合理配置资源,出现了农林牧渔各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2011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按现行价格计算,下同)达177401万元,比上年增长22.0%,其中:农业产值106748万元,比上年增长25.6%;林业产值3014万元,比上年增长6.3%;牧业产值63405万元,比上年增长17.0%;渔业产值2751万元,比上年增长6.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483万元,比上年增长4.0%。各行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由2005年的56.4:2.0:38.2:1.8:1.6调整到2011年60.2:1.7:35.7:1.6:0.8,种植业产业成效突出,占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60%以上。
(三)强力推进结构调整,种植业结构继续优化
2011年粮经作物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达38:62,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稳定增长,粮食作物减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在种植业内部,把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出发点,积极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努力优化种植业结构。2011年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55957亩,比上年增加1.8万亩,增长4.0%。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2005年的57.4%下降为2010年的40%,2011年下降到38.4%,蔬菜面积由2005年的10.2%上升为2010年的23.2%,至2011年上升到27.8%。
(四)烟、畜、果、蔬四大主导产业地位更加巩固
经过几轮的结构调整,全县烤烟、畜牧、林果、蔬菜四大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主导地位日益巩固,效益不断增加。2011年全县种植烤烟119128亩,比去年增加1873亩,增长1.6%,实现单产133公斤,比去年减少7公斤,下降5.0%,实现总产1580.5万公斤,比去年减少57.1万公斤,下降3.5%,实现烤烟产值30116万元。
2011年,畜产品价格上涨,特别是生猪价格一路攀升,使畜牧行业受到较大影响,生产风险增加,发展趋缓,见下表:
华宁县2011年主要畜牧产品产量
指 标 |
单位 |
2010年比2011年 |
2011年 |
2010年 |
对 比 |
± |
绝对数 |
% |
1.大牲畜存栏 |
头 |
55736 |
54616 |
+ |
1120 |
2.1 |
出栏 |
头 |
23654 |
25448 |
- |
1794 |
7.0 |
其中:牛存栏 |
头 |
38856 |
38001 |
+ |
855 |
2.2 |
出栏 |
头 |
22754 |
24415 |
- |
1661 |
6.8 |
2.生猪存栏 |
头 |
206103 |
210468 |
- |
4365 |
2.1 |
出栏 |
头 |
278354 |
275041 |
+ |
3313 |
1.2 |
3.羊存栏 |
只 |
67101 |
61786 |
+ |
5315 |
8.6 |
出栏 |
只 |
31934 |
29915 |
+ |
2019 |
6.7 |
4.家禽存栏 |
万只 |
98.03 |
95.58 |
+ |
2.45 |
2.6 |
出栏 |
万只 |
228.58 |
230.68 |
- |
2.10 |
0.9 |
5.肉、蛋、奶总产量 |
万公斤 |
3813 |
3657 |
+ |
156.0 |
4.3 |
2011年全县肉、蛋、奶产量38126.9吨,其中:肉类总产达36420.5吨、禽蛋产量达1399.3吨、奶类产量达307.1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3%、27.5%和13.7%。
截至2011年全县实有年末果园面积10.6万亩,比2005年增加7.4万亩,年均增长22.3%,共收获水果13.5万吨,比2005年增加9.4万吨,年均增长22.6%,2010年水果总产量在全市位居第一位,全省排名第十一位,2011年在全市仍居第一,在全省将进一步上升。2011年全县继续推进柑桔、柿子、核桃产业的发展,实现核桃总产量419.6吨,比2010年增加95.4吨,增长29.4%;实现水果总产量134692.7吨,比2010年增加30362.1吨,增长29.4%,其中:柑桔108576.2吨,增长29.1%,柿子14696.4吨,增长16.7%。2011年全县共种植蔬菜12.7万亩,单产1515公斤/亩,总产18404.2万公斤,比上年增加5017.6万公斤,同比增长37.5%。蔬菜产量连续六年实现增长。
2011年,全县共完成烤烟产值3.0亿元、牧业产值6.3亿元、蔬菜产值2.9亿元、水果产值3.5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达16.9%、35.6%、16.4%和19.8%。烤烟、蔬菜和水果三大产业在农业种植业中占主要地位,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87.9%,对稳定农业生产起决定性作用。
二、农业增长方式正悄然改变
(一)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切入点,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加快
几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用现代化的理念谋划农业,紧紧围绕粮经比例“三七开”目标,积极推进区域结构、产品结构调整,促进农产品提质增效,以宁州、盘溪、青龙等土地平整且水利条件好的坝子为中心,加快百亩、千亩连片设施农业小区建设,打造蔬菜、花卉、中药材基地,形成一批产业带和专业生产区域,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跳出农业抓农业,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审视农业,积极创新发展理念、完善产业体系、培育经营主体、强化要素支撑,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步伐进一步加快。
(二)农业新技术推广进程加快,科技水平快速升级
2011年,县、乡镇(街道)涉农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深入农户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培训,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稳定和充实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搭建科技进村入户平台,提高科技应用水平,使全县广大农民进一步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益、要增收。
(三)农业合作社组织不断壮大,社会化服务能力继续提高
截至2011年,全县共建农业专业合作社53家,比去年增加8家,增长17.8%,在总的专业合作社中:蔬菜有15家,养殖的有10家,柑桔有8家,柿子有1家,核桃有3家,农机有1家。合作社在农业生产特别是规模化作业生产中,充分发挥组织化程度高、装备能力强、信息灵、服务好的优势,大幅度提高农业服务能力,特别是外销能力,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强劲,主导产业链不断完善
针对各个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抓好龙头企业带动,突破瓶颈制约,我县逐步建立起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目前,全县有重点龙头企业7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1家。依托本县蔬菜产业优势,根据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发展生态优质蔬菜产业,2011年盛泉公司的蔬菜出口达2485万美元,比2010年增加2057万美元,增长4.8倍,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县柑桔、核桃、柿子、蔬菜的“三棵树一片叶子”产业链不断完善。
(五)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产业上水平
依托全县的地理资源优势制定出农业发展框架,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提升现代农业的突破口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使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盘溪、华溪已形成柑桔特色产业,以农家乐为带动的旅游产业逐步发展起来;青龙的烤烟、蔬菜产业进一步壮大,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宁州的畜牧产业发展较快,生猪和家禽出栏分别占全县总量的一半以上,有力地提升了全县特色农业发展水平。
三、抓住机遇,再创华宁农业发展新优势
“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速度,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村,促进华宁农业农村又好又快发展。
(一)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切入点,加快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步伐
要把现代农业作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切入点,紧紧抓住创新发展理念、完善产业体系、培育经营主体、强化要素支撑等关键问题,积极推动农业实现内涵发展。要继续创新旅游农业发展理念,突出发展重点,提升发展层次,大力推进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和融合,充分发挥旅游农业的经济、生态、休闲、文化等多种功能,实现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继续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2011年华宁县完成水利工程981件,比2010年减少885件,下降47.4%,累计建成小水窖54908口,比2010年新增50口,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900亩,水利化程度达69.34%,稳产高产基本农田120598亩,比2010年增加679亩,增长0.6%。要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云南桥头堡建设机遇,多争项目、争资金,继续加强华宁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能力。
(三)继续深入实施“品牌惠农”战略,促进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努力打造华宁柑桔优质品牌和甜柿、“阿贝楚”柿子品牌,切实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及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发挥品牌效应,提高市场占有份额。继续完善标准化生产体系,制定主导农产品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建立起完善的科技支撑体系和质量监管体系。继续加快建设名牌农产品生产基地,以科技提升质量,以品牌提高效益,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四)继续增大科技投入力度,促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新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运用,对于节省劳力、时间和能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积极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总体要求,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引导传统农业改造升级。
(五)继续加强市场主体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突出龙头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重点培植一批农产品专营企业,强化向市场末端要效益理念,支持企业在大中城市设立名牌农产品专卖店和直销专柜。在城镇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业发展,推动工农结合、城乡联合,促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六)继续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合作经济组织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组织保证,要积极建立技术服务型合作组织、基地整合型合作组织、龙头带动型组织、企业联合型组织等适应各类需要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同时积极支持个人、集体、单位和社会团体创办各种类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探索多渠道、多区域、多层次联合与合作,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中介组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