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前 言
华溪镇人民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凝聚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主要阐明全镇发展战略目标思路,明确政府工作重点,是未来五年全镇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镇各族人民的共同行动纲领,是政府抓好全镇经济社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依据。
一、面临的形势
“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在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华溪经济社会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思想,科技型生态农业镇建设稳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低热河谷区以柑桔为主的产业结构已经形成,上半山区以烤烟、核桃、蔬菜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六大产业效益明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加强,城镇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全镇经济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和谐进步。这些都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面向未来,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我们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存在着严峻的挑战。
华溪具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和谐进步的有利条件。已经形成和基本形成的农业产业结构,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奠定了华溪发展的坚实基础;华溪人民强烈的发展意识和良好的科技意识,注入了发展的新活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增强了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夯实了商贸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华盘公路的全线贯通,是华溪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最大机遇。
在发展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我镇人均资源拥有量相对较少,缺乏第二产业发展空间,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总体发展空间拓展不够;群众应用科学技术的能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贫富差距在逐步拉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低,标准化生产推行难,适应市场能力差,流通领域不畅;招商引资缺乏活力,发展后劲不足。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围绕华溪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和谐进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紧紧围绕“巩固提升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三产业”的总体目标,继续坚持“稳粮菜、强烟车、兴果畜、抓流通、重科教、保稳定”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产业立镇、生态绿镇、商业活镇、旅游兴镇、龙头富镇、富民强镇、依法治镇”的发展战略。
三、发展目标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要求,综合分析华溪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十一五”期间将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持续发展。全镇社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到“十一五”末,本级财政收入达230万元以上,经济增长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年增长9%以上。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模式基本形成,适应市场和抗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科学技术普及率达80%以上;第三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到“十一五”末,达到社会生产总值的30%以上。
——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交通、水利、城镇建设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每年达8%以上,城镇化水平达20%以上,水利化程度达到80%以上,村、组道路实现“村村通”的目标。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镇总人口控制在15000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到“十一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00元以上。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
——生态环境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森林覆盖率保持在75%以上,环境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生态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明显成效。
——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教育在巩固“两基”成果上取得新突破,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达95%以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以上;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户户看”的目标。
四、主要任务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要以创建“魅力村”、“生态村”、“文明村”等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采取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方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扎扎实实规划和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突出重点帮助指导试点村工作,力争把试点村建设成为全县乃至全市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二是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科技支撑;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做好乡村建设规划,整合各渠道资金,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实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育、文化、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四是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不断探索完善以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制度。
(二)调优、调强产业布局结构
1、巩固和提升柑桔产业。柑桔产业已经成为华溪的“命脉产业”,必须从事关华溪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局来抓实、抓好。以建设省内柑桔强镇为目标,重点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组织化生产的问题,引导广大桔农逐步实施标准化生产,大面积推广统一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分批采果等技术规程;二是品牌的问题,主动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努力实现与秋波兮品牌的统一,强化华溪柑桔品牌意识,实施品牌营销战略;三是市场的问题,要积极探索联合广大桔农的有效形式载体,逐步建立广大桔农的合作社,克服单家独户闯市场的风险,不断增强适应市场的能力,同时,要主动搞好柑桔销售服务,调动当地柑桔营销企业和引进外地客商,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到2010年,全镇柑桔种植面积达1.8万亩,总产量达4万吨,华溪柑桔产品国内水果市场覆盖率达50%,出口创汇达5%以上,实现柑桔年产值6000万元以上。
2、实施科技强烟战略。按照县委提出的烤烟向优势区域发展的要求,重点抓好大新寨、大总多两个主要烟区工作,要充分调动县、镇、村三级干部和烤烟科技辅导员抓烤烟的工作积极性,以强化育苗、移栽、施肥、田间管理、采摘、烘烤、收购等各环节科技措施的落实为重点,有效提高烤烟的科技到位率,全面提高烟农的科技水平,实现烤烟提质增效。全镇烤烟面积稳定在3500-4000亩左右,总产达到40-50万公斤,中上等烟比例达90%以上,烤烟年均总收入达400万元以上。
3、引导蔬菜产业发展。重点抓好“华茄一号”育苗公司化运作和烟后菜发展。烟后菜是烟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要因时因地,做好适度引导蔬菜上山工作,做好优质蔬菜品种引进和配套技术的示范推广,形成“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积极引进客商和引导好农民,实践“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到2010年,全镇蔬菜总产值保持4000吨的水平,实现蔬菜总收入400万元以上。
4、继续加大核桃产业发展力度。着眼于解决半山区农民的增收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规划先行,示范带动,引导并推行组织化生产经营模式,逐步优化核桃品种结构,规范生产管理技术规程,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加工水平,统一品牌包装和流通,不断巩固和提升“小铺子”核桃品牌形象,全镇核桃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化经营。在十一五期间,华溪核桃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种植面积达1万亩以上,核桃总量达10万株以上,年产核桃达50吨以上,实现核桃总收入100万元以上。
5、扶持加快畜牧业发展。突出生态理念,发挥特色优势,充分利用沼气配套建设工程和现有的桔园、河道、林地等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分别在华溪、甫甸、黑牛白、独家村帮助建立生态土鸡林下养殖和生猪养殖示范点,在小寨建立特禽养殖示范户,在大新寨建立大牲畜养殖示范户。通过重点示范养殖和群众性养殖,逐步形成养殖规模,实现群众由满足自给的养殖向进入市场的养殖观念的转变。到2010年,全镇年存栏生猪1.2万头以上,年出栏肥猪1.2万头以上,林下养殖土鸡及鹅、旱鸭年出栏20万只以上,实现畜牧业总收入3000万元以上。
6、大力发展以乡村生态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华溪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柑桔产业优势,发展以乡村生态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潜力巨大。首要的任务是,着眼长远,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制定旅游业发展规划,以沿路、沿河开发为重点。按照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在制定完成规划的同时,重点做好基础性工作,并积极引导发展好社会化服务业。一是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开发,每年争取自主筹办一届华溪柑桔节;二是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赋予华溪旅游业更丰富的内涵;三是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不断完善住宿、餐饮等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四是进一步引导和发展好商品零售、中介服务工作;五是指导和帮助丰富“农家乐”内容,提升水平和质量,增强吸引力。
7、鼓励和支持发展好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业在华溪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及配套政策,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加强对交通运输业的服务引导,把交通运输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小城镇建设规划,为发展现代物流奠定基础。到2010年,全镇交通运输业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比2005年增长一倍。
(三)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水利、农田改造和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围绕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突出乡村道路建设、江河治理、生态建设、造林绿化、循环生态农业开发等工作重点,进一步充实建设项目储备,主动协调,争取项目支持。一是以华盘二级公路建设为契机,抓好三岔河至小寨、小寨至大新寨、独家村至拖白大山三条乡村公路的整修与硬化建设;二是新修桐油科、场田、则冲乡村公路,实现全镇所有村民小组均通公路的目标。同时,加大对田间公路的修建、乡村公路的维修、养护和投入力度,并向交通部门积极协调,争取将全镇所有乡村公路纳入养护范围,改善乡村交通条件;三是继续抓好华溪至笼总白、石城至清江、竹居至西康勒以及竹居跨江大桥四个出境通道的道路和桥梁配套建设,实现华溪立足于自己,放眼周边地区的发展战略;四是采取工程治理和发展柑桔、竹子等生物治理相结合的措施,实施二里陇箐和西沙井小河两个小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五是继续抓好甫甸大沟的综合治理和尾段三面光沟的建设,提高甫甸大沟的综合配套和抗灾能力;六是切实做好曲江防洪堤坝修建,减少华溪、甫甸、独家村三个村委会的洪涝灾害,提高河堤的抗灾能力;七是继续实施小水窖、沼气建设和坡耕地综合整治;八是抓好上拖卓至华溪大桥万亩桔园观光道路建设;九是组织实施平田、小寨、西康勒、黄豆地、清水塘、黑牛白、大总多、小总多、小铺子、阿几黑整村扶贫和上木宗搬迁工程,对尚未实施村内道路的村民小组全部实施硬化,改善人居环境;十是协调和抓好电力、通信网络建设,重点是抓好十千伏供电线路建设和农网改造,争取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在小寨、大新寨、黑牛白实施,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围绕建设集“旅游、度假、休闲、农副产品加工”为一体的精品小城镇的要求,按照“扩镇区、抓配套、强管理、增亮点”和“不求大,但求精”的工作思路,继续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把华溪建设成为一个充满灵气、汇集人气、富集财气、拥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态旅游小城镇。一是抓好城镇总体规划修编(2005年~2015年);二是建立和完善城镇管理的有效机制;三是抓好华溪柑桔批发市场及配套功能设施建设;四是抓好客运站、停车场、华溪宾馆、镇政府综合办公楼建设;五是恢复重建华溪自来水厂,较好地解决城镇的供水;六是实施翠溪湖综合治理和南华街扩建;七是筹建生猪屠宰场和垃圾填埋处理场;八是抓好城镇的美化、亮化和卫生、公厕、消防等配套设施建设;九是抓好城镇的商贸、旅游建设,实施“商业活镇”战略;十是抓好小寨农贸市场的扩建、竹居跨江大桥等配套设施建设,把小寨建设成为华溪辐射周边地区的一个靓丽窗口。通过这些工作的有效开展,把华溪真正建设成为“旅游、度假、休闲、农副产品加工”的精品小城镇,把华溪的城镇化水平提高到20%以上。到2010年力争达到省级生态乡镇,到2020年建成国家级优美乡镇。
(五)积极创建和谐华溪
1、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持之以恒地抓好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抓好村、组计生队伍建设,落实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优免补政策,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实现优生优育。
2、大力弘扬和发展民族民间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华溪57%以上的人口是彝族,具有深厚的彝族文化底蕴,加大收集整理华溪历史变迁、民俗文化、传统节庆活动、民间故事传奇等素材,把华溪少数民族文化和柑桔文化作为一个产业来研究与开发。广泛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依托村、组科技文化活动阵地,组织学习农村科技文化,宣传社会道德新风尚,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提升农村文化生活质量。
3、落实“重科教”发展思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进一步理清教育管理体制问题,配合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切实加强学校管理,构建合理的竞争激励机制,较好地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强化提高教师素质,努力培养自己的“名师”,争创“名校”;主动争取城市学校支持,加强相互间教育教学工作交流,共享教育资源,逐步缩小与城市学校的差距。
科技服务要紧紧围绕产业发展目标进行,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到位率,加快农业科研新成果、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配合组织实施农村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和UNDP科技特派员项目工程。同时,加强农村实用技术研究开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使科技成为支撑产业发展的动力,产业发展成为蕴育科技新成果的土壤。
4、广泛开展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深化农村医疗体制改革,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逐步建立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广泛宣传,以点带面,不断提高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使广大农民老有所养,解决养老的后顾之忧。
5、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以创建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基础,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到2010年,在创建省级生态镇的基础上,达到生态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前完成开放型生态农业镇的建设目标。
6、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认真组织开展“五五”普法工作,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行业化解的原则,治安、调解、信访齐抓共管,积极化解和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落实责任,实施规划,积极推进普法和依法治镇工作。
7、加强公共安全建设。建立和完善防汛抗旱、森林消防、畜禽疫病、传染性疾病、地震与地质灾害等社会公共安全应急预案,有效预防公共安全事故,提高处置公共安全问题的能力。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和机制,强化事故隐患排查,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重大恶性安全事故发生。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宣传,形成共识。规划纲要是未来五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要加大宣传力度,广泛组织开展学习、讨论、交流,形成共识,使之成为凝聚人心、鼓舞干劲的指导性文件。
(二)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纲要实施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确保领导到位、人员到位、精力到位,形成全镇干部群众心往《纲要》想,力往《纲要》使的工作格局,坚定信心,保持工作的连续性,不朝令夕改。
(三)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围绕规划纲要的实施和重点项目的落实,制定科学、合理的年度考核工作机制和监督管理制度,逐步构建以人为本的考核评价和监督管理竞争激励机制,。
(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深入推进 “云岭先锋”工程的实施,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要不断提高引领地方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执政能力水平,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不断探索和创新人事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激励竞争机制,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把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讲学习、讲政治、讲奉献、能干事、敢干事的优秀人才,为实施规划纲要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
(五)强化政府职能,确保服务工作到位。政府各职能部门切实加强对发挥职能作用的研究,增强主动服务意识,积极探索服务“三农”的有效形式途径,在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发挥部门职能作用。
(六)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培养新型农民。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努力争取科技培训等项目工作开展,加快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支撑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为规划纲要的实施打牢根基。
(七)加强项目研究储备,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坚持从华溪实际出发,树立项目带动和加快发展的思想,不断更新观念,解放思想,立足长远,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优势资源开发利用等各方面项目的研究开发与储备,增强发展后劲,加大发展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