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同志讲: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遂步达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无数先富带后富的典型事例,有的离我们很远,有的离我们很近,李强同志就是我们身边先富带后富的一个典型。
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小时候,因为家境贫寒,家庭收入微薄,李强上完小学就不得不辍学。书读不成了,但李强并未因此而消沉,他立志要闯出一番天地来,于是积极找关系托朋友介绍,到处打零工。由于他吃苦、卖力,打工就比较稳定,收入也比较稳定,所得收入,除一部分贴补家用之外,他都舍不得花。
几年过后,他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也有了一定的本金。
2004年,李强承包了300亩土地搞起了柑桔种植,由于他头脑灵活、肯钻研,柑桔基地经营形势良好,现在年产800吨优质蜜桔,产值300余万元。2014年在蒙自市草坝注册成立华强塑料制品厂,主要生产销售塑料包装箱,经过多年努力经营,现在拥有多家稳定客户。随后又在建水西湖承包了200亩土地种植葡萄,年产优质葡萄200余吨,产值380万元。
由于业务量不断扩大,李强于2016年10月注册成立了华宁李氏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并于2017年在华溪镇甫甸社区投资1000万元建成一座占地8000平方米的塑料制品加工厂,有注塑机22台,泡膜机6台。2018年在盘溪镇投资兴建一座占地8500平方米的柑桔分选及塑料制品厂,年加工分选柑桔1万余吨。每年1-6月,属华宁县柑桔生产的淡季,李强就把设备、人员带到广西、重庆、蒙自等地进行水果塑料筐包装生产。目前公司经营范围为柑桔、葡萄种植、分选、加工及销售;塑料制品的生产及销售,共有稳定员工60人,资产总额2500万元。2019年,华宁李氏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得到华宁县劳动就业局小微企业贴息贷款的扶持,获贷300万元,且因吸纳贫困劳动力17人就业,被认定为扶贫车间,获得1.7万元的财政资金补助。
二、先做致富者,后当扶贫人
李强富了,但他没有忘记自己过去的苦日子,没有忘记现在还有很多像自己过去一样正过着苦日子的人。他说:“政府对我的帮助我铭记于心,乡亲们的支持我很感谢,我相信还有比赚钱更有意义的事,就是努力回报自己的父老乡亲,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他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参与政府的精准扶贫工作,尽自己所能,承担起企业的社会帮扶责任。一是公益项目扶贫、铺筑致富路:该公司下属的柑桔分选厂,积极主动与当地贫困户联系,带客商到田地里订购柑桔,大大减少了贫困户出售柑桔的运输成本,增加了收入,同时,把扶贫车间获得的1.7万元直接补助给车间里面贫困劳动力。二是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每年7月至10月中旬,公司聘用的临时工少则十多人,用工高峰时可达100多人,为当地贫困户提供了充足的就业岗位,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难题,使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三是技术培训扶贫:该公司数次邀请专家到贫困户柑桔地里进行栽种、修枝、用药、日常管理等技术培训,使他们也能掌握科学的种植技术,加快脱贫的步伐。四是捐资扶贫:公司几次为华溪镇柑桔节捐资,为甫甸社区新建村老年节活动捐资,无偿修建新建村的田间道路,帮助独家村维修水利工程。积极参加华宁县工商联举办的助力光彩事业献爱心活动及其他扶贫事项,在县工商联举办的万企帮万村活动中资助华溪镇独家村6个贫困学生上学,帮助他们完成求学梦,近几年来,共无偿捐资10万余元。
作为一个依靠自己双手先富起来的致富者,李强始终不忘回报社会、回报家乡、始终惦记着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爱护员工,关心他们的生活。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上,只要他们遇到困难,他都及时去帮助解决。在工作中理解员工的疾苦,尽最大可能改善劳动条件,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满足员工劳动保护的要求,每个月都按时发放工资,从不拖欠。工人们都说在李老板手下做事太幸福了,不仅信用好,人品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