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坡村隶属宁州街道,位于县城以北30公里处,平均海拔2060米,年均气温12.5℃,年均降雨量758毫米,属偏远高海拔贫困山区,耕地面积3560亩。红坡村委会下辖4个自然村,共170户59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5户209人,贫困发生率33.93%,2017年年底已实现整村出列全民脱贫目标,2019年实现贫困户全部脱贫。
摸清底数,找准原因
红坡村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5.8亩,森林覆盖面积达70%,距县城仅30公里,自然区位优势明显,但仍然是8个贫困村委会之一。我们认为,红坡村致贫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烤烟种植为主,其他种植业、养殖业小而散,效益差。二是基础设施薄弱。建档立卡之初,进村及村组道路均为土路,弯多坡陡路窄,农资运不进,产品运不出,群众出行难。水资源匮乏,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靠天吃饭现象突出。三是土地利用率低,冬春土地基本抛荒。四是农户科技意识不强。除烤烟种植外,其他种植、养殖项目农户基本还是采取传统粗放的管理生产模式,缺乏发展意识和科技意识。另外缺乏集体经济收入,红坡及所辖的4个自然村组没有任何集体经济收入,是名副其实的“空壳村”。
精确施策,改善基础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各级联系部门特别是市县科协的指导帮助下,确立了“两年打基础,三年脱贫摘帽,五年奔小康”的目标。2016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现实脱贫摘帽;2017产业调整初见成效;2018年巩固提升;2019年全面脱贫奔小康。结合红坡实际,充分发挥红坡地理和区位优势,制定“烤烟生产作支撑,蔬菜种植调结构,家庭养殖增效益”的产业发展规划,统筹核桃、蔬菜种植和家庭养殖等项目,形成近中期结合、高低项目配套的立体经济发展格局。
近年来,省市县累计投入1500万元,扩修硬化村组道路4.6公里、小型水窑850余口,拓宽硬化机耕道5.6公里,改造人畜饮水管渠8.1公里,2016年基本实现水电路网和广播电视全覆盖,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消除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据村民冯增亮介绍,红坡村委会是高寒山区,前几年由于交通、水利等因素制约,发展蔬菜产业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即便栽出来也没有人来收购,卖不出去。现在好了,公路都浇成了水泥路,村后边又完善了土老依水库配套管网,水利有了保证,大家发展蔬菜产业的信心更足了。他家今年共栽种青花17亩,比去年增加了7亩,还栽了京白菜30亩,目前这些蔬菜鲜嫩翠绿,长势喜人,现在已有收购商上门找着来收。
三、调整结构,增加渠道
按照“烤烟生产作支撑,蔬菜种植调结构,家庭养殖增效益”产业发展思路,以及“理清一条思路、建立一个协会、探索一套模式、发展一个产业、掌握一项技术、培育一批科技示范户、争取一笔资金”七条帮扶措施,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积极开展正面宣传引导,加大种植、养殖培训力度,不断激发农户发展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种养技能。近年来,在市县科协的指导下,成立“红坡村夏秋蔬菜产销协会”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党支部”发展模式。组织种养培训10余次,近600人次受训,培养种养能手20余名。开展了7个品种800余亩试验示范,筛选出4个适宜品种并进行推广,全村蔬菜种植面积不继扩大,收入占比由不足15%上升至近40%。红坡产业结构调整初具规模,抵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增收渠道更加多元化。2017年种植甜脆玉米100亩,亩均产值3000元;2018年引导农户发展烟后青花近200多亩、种植甜脆玉米100亩,2019年实施林下魔芋种植100亩,推动青花等其他蔬菜2000余亩,解决红坡村产业发展单一的现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的增收,2019年实现蔬菜收入首次超过烤烟收入,为脱贫打造了良好的基础,巩固提升了脱贫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