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 留守老人记心头
—华宁县民政局积极关注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新动态
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是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经济发展逐步壮大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之一。习近平曾指出要关心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完善工作机制和措施,加强管理和服务,让他们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针对我县关爱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工作,县民政局积极作为。对于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关爱留守人群工作,是民政干部不断思考和面对的课题,也是我们履行职责,竭尽全力想做好的重要的民生工作任务。由于受人员、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关爱留守人群工作还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目前,我县有留守儿童474人。其中:委托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448人;委托其他亲属、朋友监护26人。这种隔代监护,由于年龄、体力、素质、条件、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只能保障其最基本生活,任其发展,而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全县老年人口32047人,留守老人94人,其中失能7人,独居39人,孤寡4人。对于老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加,精力的衰退,越来越需要子女陪在自己的身边,有人说话,有人照料,消除孤单和恐慌,享受天伦之乐。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短期内看不出多大的危险,分离的时间越久,各种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就会显现。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不仅是能否与父母共同生活的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是一本课本和一张书桌的问题;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也不仅是吃饭穿衣的问题。既需要我们关注留守群体,也需要我们分析导致留守的原因,从源头上治理才是根本之道。我们必须重视留守儿童问题,强化政府主导、全民关爱的责任意识和家庭自觉履行监护责任的法律意识,共同行动,全方位推进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一个“阳光家园”;我们也必须重视留守老人关爱服务工作,加快建立健全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努力打造老人的“夕阳红”事业,给留守老人营造一个安享晚年的环境。
迫于生活压力和思想的转变,很多年青人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的孩子们大多都是父母心头最无奈和心疼的选择。他们有的是因为外地户口无法在父母打工的城市就读,有的是费用太贵无法负担,各种各样的不幸是导致与父母分离的最主要的原因。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关怀和心理交流,存在道德认识模糊,品行偏差、心理异常,学习动力不足等现象。留守老人生活来源基本是外出子女和自己劳动收入,养老保障水平低,基本是独居或带着孙辈共同居住,在他们身体健康日益衰退的情况下,仍然肩负家庭农业生产劳动和照顾孙辈的重任,加重了农村老人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应承担的劳动强度和应有的生活状态。近年来,部分外出务工回村后的年青人,难以适应农村生活,代沟增大,与留守老人分居的增多。
在今后的工作中,华宁县民政局将充分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积极关注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这个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立足于关爱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工作,在全县范围内摸底排查,建立台账,动态管理,认真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倾斜,建立健全关爱儿童、老人服务体系,推进儿童之家项目建设,加快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引导社会力量齐参与,鼓励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与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结对帮扶,为他们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符合需要的志愿服务,为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提供必要的政府与社会支持,减少他们的亲情缺失、教育缺位、行为失范与安全隐患,切实做好社会保障和服务需求等方面的工作。
解决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问题,甚至是留守妇女问题,根本上还是需要发展地区经济,在地区经济都获得全面发展的时候,多数人选择就近的工作地点,留守人员就会减少。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留守问题就不再是一个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