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服务供需矛盾问题突出
随着健康生活理念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龄化也愈发明显。近年来,我县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老龄工作的安排部署,严格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云南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立足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老年人生活、健康和娱乐,把老龄事业作为全县的惠民工程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内容来抓,建成县级中心敬老院1个、乡镇敬老院3个,设置床位368张,集中供养特困老人74户76人;争取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项目23个、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站 5个,新增床位375张,按照“六室一场所”的建设标准,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设置了“老年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精神关爱室”、“康复室”、“休息室”、“助餐室”以及室外活动场所;建成乡镇(街道)活动中心4个、村(社区)老年活动中心76个、村民小组老年活动室358个,建成农村幸福院20个,门球场13个、地掷球场10块。这些养老服务设施的建成,为全县养老服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随着养老服务设施的不断补充完善,对家政服务业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对从事家政服务人员的需求与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从事居家养老服务家政人员的缺乏越发凸显,从而让诸多不符合要求的家政服务公司和从业人员进入市场,给家政服务安全造成了极大隐患。
一是供需矛盾是家政行业突出问题。近年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节奏加快,更多的时间被分配到工作及其他方面。出于没时间和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家政服务业急需一批素质优良的家政从业人员进入,来填补现代化社会用人缺口,这不仅对家政从业人员的供给数量做出一定要求,同时对家政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华宁县现有家政服务公司来看,其综合素质、职业道德、专业技能等方面并不能满足消费对象的需求。居家养老服务方面因为老年人服务的特殊性,大部分人不愿意从事该行业,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服务人员的需求逐渐增大,更是进一步扩大了人才缺口。目前,全县17个已经运行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管理服务工作都是由村(社区)干部在管理,由于身兼数职无报酬存在应付了事现象,无法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全面的服务。
二是养老服务模式单一,服务水平提升空间有限。现有的养老机构都是政府出资公办,定位基础服务,主要面向经济困难老人,虽然满足了最基本的养老需求,但发展和提升的空间受到了一定限制。在实际工作中,有一定经济能力的老人,对养老服务会有更高的要求。
三是家政服务业市场监管有待加强。每个行业的科学发展首先离不开国家的政策与支持,其次更少不了相关法律法规的监管,尤其在服务价格、标准质量方面。行业制度化建设缺失,从行业准入、资质认定、监管等标准化建设不足,针对每种项目的服务标准、工资待遇、服务质量的规章制定较难,尤其是收费标准。特别是在从事搬家、卫生清洁领域的服务,更多的是主观定价,无统一标准。服务人员的随机性、季节用工需求性等诸多因素影响华宁家政服务业,目前,华宁县家政服务业员工大多不固定,均为接到订单临时组建团队进行服务。因此,在服务业人员健康情况监管、服务人员诚信监管等方面存在漏洞,从而导致家政行业“鱼龙混杂”的局面。
为此,基层建议:建立针对各类别家庭服务业出台收费指导标准和服务质量标准,加大市场监管广度和深度,加强行业自律。针对居家养老服务领域:一是建议在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设立专职管理人员。为确保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正常运行,建议政府出台相应的规定,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管理人员纳入政府购买岗位,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队伍。二是提高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的报酬,加强养老服务人才建设。加强与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培养大量专业能力硬、综合素质强、道德品质高的养老服务人才,经培训合格颁发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承认的职业证书,并及时介绍和安排相对应的工作。鼓励支持提倡社会上的剩余劳动力积极投身养老服务行列,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加快进度,努力完善养老基础设施。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保证每一个街道、村社区都有至少一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生活困难的失能老人、留守老人提供一些基本生活服务,减少在外子女的后顾之忧,保障老年人的权益,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四是招商引资,探索新的公办养老模式。采取公办民营等方式,通过政府购买,把日常经营管理交给第三方机构,政府由此从提供服务者转为监督者,这样一来,可以有更多的管理人员,养老机构的运营也可以更加透明、规范。吸收社会资金,鼓励支持和引导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给予政策支持、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满足快速增长的社会养老需求,让有条件的老人都可以在家乡养老,不用再盲目追求大城市的服务。五是建立健全医养结合机制。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建立专门的医养结合机构,颁发医养结合机构的建设标准,对机构的床位数、基础设施设备等作出明确细致的要求,并按标准严格执行。成立医养结合推进工作小组,将医疗手段与养老方式相结合,用专业的医疗设备与康复训练,以医疗为保障,以康复为支撑,使老人身体更健康,生活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