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宁县通红甸乡中心小学“三措施”落实“双减”见成效
华宁县通红甸乡中心小学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省、市“双减”文件精神,严格落实县教育体育局关于“双减”工作的安排部署。
先由中心校制定华宁县通红甸双减工作实施细则,再由五个村完小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在实施细则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和完善。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发现,双减工作不是孤立的,必须和学校的原有工作有机结合,才能把双减工作落到实处。为此,学校从课程教学改革、教学常规改革、少年宫改革桑格方面“三措”并举落实双减工作。

一措施:课堂教学改革
对语数双科教育教学进行改革,首先依托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优质资源(同步课件、教案、练习),分年级分学科进行二次修改整合,使之符合农村学校学情,做到了保证各年级各学科资源共享、资源同步。减轻了教师负担的同时,更体现了以学为主的课堂模式。其次利用每月磨课,教学竞赛、完小教研活动,在大范围和小范围内对全乡统一使用的课件、教案进行了实践和交流、深度探讨统一使用的课件教案在日常教学中的利与弊。以此来保证既减少了教学时间,又提高教学质量的双减工作目标。

二措施:修改教学常规
根据“双减”目标要求,学校从教学常规的检查方式进行了重大调整,以前实行月查,年考核。在双减背景下,实行周检月查年考核,通过捆绑完小校长和完小教务主任在教学常规部分的得分,以完小校长、完小教务主任同本校的常规得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方式。使周检落到实处,并通过周检监控学生作业数量是否做到以下要求:1.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2.教师有没有通过微信、QQ群等方式布置作业,有没有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有没有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3.有没有统筹作业量,精选作业内容,进行“必做作业+鼓励作业+选做作业”分层管理。

三措施:依托少年宫活动课和课后服务有机结合
学校将少年宫活动课和课后服务有机结合,开设了芦笙舞、刺绣、茶艺等16门课后服务课程。其中芦笙舞和苗族刺绣作为非遗传承课程是重点的课后服务示范性校本课程。借助花西子给予的项目,我校购置芦笙、刺绣所需物品共计花费2万余元,并聘请通红甸乡芦笙、刺绣非遗传承人每周到我校授课,并安排了4位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以此打造我乡的非遗传承示范典型性的课后服务课程。丰富孩子的课后活动;增强孩子的民族自信心;推广我乡的民族文化,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传承民族文化。
通过“三措并举”,通红甸乡中心小学“双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填补了山区学生课外教育空白,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推进山区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华宁通红甸乡中心小学 向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