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糖作为一种消费品,与城乡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食品加工业的基础原料。上世纪华宁县生产食糖只有盘溪糖厂1户企业,当时盘溪糖厂属全民所有制企业。厂址在盘溪火车站旁(原恒通糖厂厂址)。1955年3月开始建设,企业名称为云南省盘溪糖厂,是云南省第一座机制甘蔗糖厂,由省工业厅组织省内的土建、机械、电气、化工技术人员设计、制造、安装建成投产,为云南省工业厅直属厂。1956年3月正式投产,投产后,由于工业生产与农业甘蔗种植及收购方面存在诸多矛盾,1957年4月1日,盘溪糖厂由省下放玉溪专署领导,6月又下放华宁县管理。厂区占地面积57396平方米,建筑面积25580平方米,其中,生产建筑13272平方米。
盘溪糖厂建成后,土榨制糖逐步取消,当地蔗农交甘蔗到盘溪糖厂,由盘溪糖厂按比例兑给白糖,由于食用习惯,有的把白糖重新熬成红糖。1978年盘溪糖厂停止生产红糖。华溪、通红甸、龙潭营等地区因交通不便,一直沿用小机榨,后改为小机榨生产红糖。1983年盘溪糖厂第二次技改扩建后,为保证糖厂“吃饱”,华宁县政府安排一定资金修建了蔗区道路,解决了甘蔗运输,小机榨生产红糖也就逐步消停了。
1993年,盘溪糖厂通过第三次技改扩建,日榨量提高到750吨,年产白糖7000吨左右,还新建了精制糖速溶车间,以白糖为原料,深加工精制速溶糖,以适应市场上较高档次消费的需要。1994年,盘溪糖厂到了历史辉煌时期,有职工247人,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3人。厂管理机构设党办、厂办、县糖办、生技、经营、财务、统计、劳人、总务、保卫等十个科(室),生产线有压榨、清净、煮炼、酒精、锅炉、发电、机修、速溶糖八个车间和化验室及甘蔗试验站,还建立了劳动服务公司。主要设备有:日处理甘蔗750吨、日产酒精8吨、年产速溶糖1500吨的设备各一套,机修车间车、洗、鉋设备14台、大货车5辆、客车一辆、东75∕54推土机2台、小车四辆等,经济效益尚好,有力地促进了华宁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实施,国家全面放开食糖市场和价格后,将企业全面推向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盘溪糖厂由于生产规模小、设备老化,冗员多,负债大,离退休人员多,企业负担重,甘蔗价格高,白糖价格低。自1996年至1999年连续4年亏损,累计亏损达1790万元,尽管市、县政府等上级部门和企业采取了各种措施,提高出糖率,增加产量,降低成本,仍难摆脱困境,资不抵债。2000年6月20日,盘溪糖厂是华宁县唯一一户获准列入全国2000年破产项目的企业,于6月28日正式开展破产清算工作,11月4日完成了破产终结。由原糖厂部分职工、部分新招人员共同集资购买盘溪糖厂,组成华宁县盘溪糖业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继续生产白糖。2003年和2004年华宁县盘溪糖业有限责任公司再度停榨,二次破产。
作为食糖生产的主要原料甘蔗,起初因盘溪、华溪等地冬早蔬菜产业的发展,甘蔗种植面积受挤压,甘蔗价格提高,影响着食糖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2000年后,华宁县实施建设生态县战略后,大力发展“三棵树”产业,特别适宜种植甘蔗的地方均由“三棵树”之一的柑桔树取而代之,甘蔗逐渐退出了华宁县种植业的舞台,食糖生产企业也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华宁县境内民用食糖或食品加工食糖均为外购。今后,华宁县如要发展食糖产业,首要解决的瓶颈障碍就食糖的生产原料甘蔗的生产。
(工业股)
华宁县工业商贸和科技信息局
2020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