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社会工作发展 增强流动儿童获得感
随着城镇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华宁县涌入了部分外来经商人员和务工者,带来了一批流动儿童,随之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部分流动儿童已经显现出了自我管理与控制能力差、兴趣爱好得不到满足、与父母疏于交流或没有有效的沟通方式、在校园受到排斥等情况。由于针对流动儿童的社会工作干预欠缺,缺乏引导和平等的资源或平台,从而在城市融入过程中陷入困境,需要政府重视并给予更多的社会工作干预。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必须始终坚持儿童优先的原则。儿童是弱势群体,流动儿童更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由于他们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相分离,流动儿童在城市里难以享受与城市同龄儿童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多流动儿童不得不返回户口登记地生活、上学,又变成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在学习、品行、性格、心理健康等方面与非流动儿童相比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出普遍生活质量低,学习成绩差,也存在道德认识模糊,品行偏差、心理异常,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流动儿童问题是中国改革和发展带来的一种特殊现象,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它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难点,也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一个重点。为此,应该高度重视流动儿童问题,采取必要措施,做好关爱流动儿童的各项工作。
华宁县流动人口少,但流动儿童也有百十人,主要分布在宁州、盘溪、青龙、华溪四个乡镇。针对流动儿童,县民政局积极落实相关政策,创新工作方法,重视流动儿童需要,增强社会干预能力,积极培育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民政领域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充分发挥民政系统在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优势,我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抓好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各项工作落实。鼓励支持民政系统干部职工参加全国统一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不断提升社工从业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引领社工事业快速发展。目前我局已有1人取得中级资格,3人取得初级资格。
解决流动儿童的问题和需要,需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医疗卫生、人社、民政、社区、社会组织等多部门的配合和发力,以问题为导向,着实解决各种难题。切实保障流动儿童获得应有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及时发现并帮助流动儿童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困难。符合规定的医疗救助条件的流动儿童,要对其及时进行医疗救助,有效解决困难流动儿童的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发挥社会工作者直接服务群众的优势特点,帮助流动儿童树立生活信心,解决实际问题,修复社会功能,改善生活品质,积极回应他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着力做好流动儿童的服务工作。推进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室)建设,配备社会工作专业团队,充实基层社会工作力量。推动城乡社区未成年人保护机构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配备使用社会工作人才,进一步优化社会服务机构人员结构,壮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广泛动员全县社会组织和社会各界志愿者,针对流动儿童思想品德、学习教育、权益维护、安全自护、身心健康、社会参与等方面的需求,开展亲情陪护、学业辅导、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助等志愿服务。以“生活关心、学习关注、情感关爱”为重点,通过“爱心妈妈”、“代理家长”等形式,为他们提供生活照料和亲情陪护。发挥社区心理咨询站、学校心理咨询室作用,为流动儿童开展心理咨询服务。目前,我县注册有志愿服务社会组织2个,志愿服务团队60个,实名注册志愿者3434人。
建议:一是以儿童为中心,建立儿童服务体系,将流动儿童纳入其中。儿童的成长和家庭、社区、公共服务部门,以及政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儿童服务应以儿童为中心,同时也要考虑到相关利益者的不同需要,建成全方位的儿童服务体系,满足儿童的需要,尽量引导儿童回到正常的家庭模式中来,营造儿童成长的良好环境。二是加强儿童之家项目建设。在各个村(居)委会、流动儿童相对集中的社区建立儿童之家,为流动儿童建立一个安全、健康和开放的服务环境。我县2014-2017年已建成儿童之家8个,2018年我局积极争取省、市福彩公益金支持,年内将建成儿童之家11个。下一步我局将积极争取资金建设儿童之家,运用儿童之家平台探索建立监测预防、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五位一体”的社区儿童保护体系,齐心协力为孩子们建设快乐幸福的社区共享家园。三是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流动儿童保护工作中来。我们需要更多的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参与进来。协助流动儿童更好的认知社会,了解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扩大社会交往,提升社会表达能力,培育社会责任感;协助流动儿童发展自我、融入家庭、参与社区、改变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