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形态各异,不同地区或生长阶段不同的同一种毒蘑菇,其形态也不一样。在野外,无毒的蘑菇往往和有毒的蘑菇生长在一起,外观极其相似,极易误采、误食。即使是专业的生物学家,往往也需要借助实验室专业仪器才能进行精准鉴别。而非专业人员单凭经验,靠形态、气味、颜色等外貌特征来辨识,很难准确识别有毒蘑菇。如密褶红菇和稀褶红菇,能食用,民间称其为火炭菌,而与其长相极为相似,又常生长在一起的同属蘑菇亚稀褶红菇却是剧毒蘑菇,它们的区别仅是菌褶的疏密程度。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识别毒蘑菇的方法,而这些方法存误区:
误区1: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错!蘑菇是否有毒与颜色无关。
误区2:生长在阴暗潮湿或粪便上的蘑菇有毒。错!因为蘑菇有粪生或腐生。如:口蘑生长在草原的羊粪上,而剧毒的鹅膏菌多生长在相对清洁的林地上。
误区3:虫食或生蛆的蘑菇无毒。错!很多剧毒蘑菇成熟后常会生蛆或被虫食。如:成熟的致命鹅膏常常被虫啃食,即使用致命鹅膏给大小鼠灌胃,大小鼠也不会中毒,因为大小鼠的消化道不吸收鹅膏毒素。
误区4:受伤变色、流汁液的蘑菇有毒。错!如:松乳菇、多汁乳菇掰开或划伤后会流出乳汁,美丽牛肝菌受伤断面会变蓝色,却都可食用。而许多毒蘑菇受伤断面不会变色或分泌汁液,却是有毒的,如:剧毒肉褐鳞环柄菇、有毒蝇鹅膏的断面都不会变色,也不会流汁液。
误区5:与银器、大葱、大蒜、大米同煮可使其变色的蘑菇有毒。错!“银针验毒”实际是银与硫或硫化物发生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而蘑菇毒素不含硫或硫化物,不能产生颜色变化。大蒜或葱或大米与毒蘑菇同煮也不会变色。目前尚未发现任何与毒蘑菇同煮变色的物质!
误区6:白醋能使蘑菇汁变色或牛奶能在蘑菇上结块就是毒蘑菇。错!真相是白醋遇到碱性物质都可变色,牛奶遇到酸性或碱性物质都会变性而结块,这与蘑菇是否有毒无关。
误区7:有鳞片、粘液的蘑菇有毒。错!如:条盖盔孢伞和亚稀褶红菇都没鳞片的粘液,却有剧毒,而有毛和鳞片的香菇却可以食用。
误区8:高温或油炸可去毒的说法也是不靠谱的。许多毒素的化学结构相当稳定,高温或油炸都不足以将其破坏,水焯能去掉部分毒素,但不能去除干净,仍然存在中毒的风险。
误区9:“穿鞋、戴帽、穿裙”的蘑菇不要采。正确!因为有“菌盖、菌环、菌托”的蘑菇多为鹅膏属,而鹅膏属的蘑菇大多都含毒或剧毒。但没菌托和菌环的蘑菇仍可有毒。如:剧毒的肉褶鳞环柄菇和毒粉褶蕈都没菌环和菌托。
因此,目前没有简单易行、快速有效的识别蘑菇是否有毒的方法。不盲目采食野生蘑菇才是预防和控制毒蘑菇中毒的关键!可选购人工栽培蘑菇食用,若要食用野生蘑菇可到正规的市场购买熟悉的蘑菇来食用,或到规范的餐厅食用。